最新目录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下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2)

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 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92.5%(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χ2=4.070,P=0.044)。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对教学方
<0.001提高团队协作能力28(70.0)12(30.0)12(30.0)28(70.0)12.800<0.001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1(77.5)9(22.5)17(42.5)23(57.5)增强学习兴趣16(40.0)24(60.0)9(22.5)31(77.5)提高临床工作的兴趣13(32.5)27(67.5)9(22.5)31(77.5)

2.2 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92.5%(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χ2=4.070,P=0.044)。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比较[n(%)]组别n满意一般不满意观察组4027(67.5)10(25.0)3(7.5)对照组4021(52.5)8(20.0)11(27.5)

2.3 两组学生客观评价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临床病例分析、技能操作及总成绩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理论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学生客观评价指标的比较(x±s,分)组别n理论知识临床病例分析技能操作总分观察组4034.对照组4033. t值值0.137<<0.001

3 讨 论

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诊疗对象包括从新生儿期到青春期不同时期的儿童,专业性及实践性强,临床教学面临很大的挑战[4]。见习是学生从课堂过渡到病房、从理论过渡到临床实践,进而向临床医生转变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临床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和基本临床思维能力[5]。传统的见习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教学大纲和教学理念的传递。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听讲记笔记,被动接受知识。虽然这种灌输式教学能使学生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但因为知识点多、师生互动较少、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实际应用体会等缺点,常常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缺乏自学能力,理论知识很快被遗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决策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6]。而且对于相对复杂疑难的疾病,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把多个学科相互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MDT模式通常是指由两个以上临床学科的专家组成工作组,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通过定期、定时、定址会议,提出科学合理诊疗意见的临床治疗模式[7],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疗过程[8-9]。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罕见病在儿童阶段就已经被诊断及治疗,但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般需要多个临床专业医生共同参与,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针对性讨论,对同一病例的诊断、治疗提出建议,最后将这些建议汇总、优化后得出对患者最有利的诊疗方案[10-11],这一诊疗过程也属于MDT诊疗模式。CBL教学法是教师以临床经典病例、既定的情景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事先获得的相关知识[12],综合运用医学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MDT模式和CBL教学方法有很高的契合度,本研究将MDT模式与CBL教学法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应用于儿科学临床本科生见习带教中,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在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临床病例分析、技能操作及总成绩得分亦高于对照组,且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MDT模式下的CBL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在儿科见习期间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并提高其临床病例分析、技能操作能力,创新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儿科医学生是儿科医生的“后备军”,探究对其培养的新模式,有助于优化儿科人才队伍。本次研究通过建立跨学科教师团队,共同制订见习带教计划,整合专科资源,共享临床信息,将MDT模式联合CBL教学法应用于儿科见习,与传统的带教方法有不同之处:首先,MDT模式下的CBL教学过程更具挑战性,因为精心选择的案例涉及多学科知识,依据老师的引导,医学见习生需要做更加充分的准备,更加全面地检索相关知识,了解最前沿的资讯[13]。其次,创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教师驱动的方法来提供相关知识。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有机会与各领域的专家讨论问题,各学科老师带来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进展,横向的多学科交流,能更好地开阔临床思路。此外,传统教学法学生只是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新的教学法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旨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具实践性[14]。

本研究将MDT和CBL结合应用于儿科复杂疑难疾病教学中,以病例为基础,将临床重点、疑难问题作为学习内容,通过多学科探讨及相互交流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输疾病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原则,引导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灵活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多学科讨论中汲取知识,科学合理的应用各种治疗手段,避免单一学科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片面性,不仅提升了学生应试能力,也锻炼了知识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15]。此外,我们还发现课前的充分准备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案例中的主要概念,而且使他们在小组讨论时更有信心,表现得更为积极。同时,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围绕临床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确保临床教学质量。学生们经历主动思考、比较鉴别、质疑求证的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其今后进入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章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网址: http://www.zhsyeklczz.cn/qikandaodu/2021/0627/1393.html



上一篇: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一种透气式吨包袋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投稿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版面费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论文发表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