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益生菌能缓解婴儿肠绞痛?儿科医生:作用被夸

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未经授权不得在任何平台转载本号原创内容,违法必究。 在认识其他有孩子的人的过程中,妈咪雅雅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父母都喜欢给宝宝喝益生菌,喝的就像喝水一样。 在他们

未经授权不得在任何平台转载本号原创内容,违法必究。

在认识其他有孩子的人的过程中,妈咪雅雅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父母都喜欢给宝宝喝益生菌,喝的就像喝水一样。

在他们眼里,益生菌好喝,但不是药。然后当水喝。如果水是无味的,婴儿不喜欢喝。这是正确的。

妈妈丫丫想说这种想法很危险!

益生菌虽然不是药物,但不能随意饮用。

今天,丫丫妈给大家讲讲益生菌。

益生菌是什么鬼?

200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益生菌定义为:给予一定量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制剂。

人体肠道中有500-1000种细菌。益生菌属于共生菌。这一类,俗称好菌,一旦肠道菌群失调,宝宝就会出现各种肠道问题: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

益生菌对人类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是一个可以自行生产益生菌的大工厂。吃下的食物在肠道中被消化、分解和发酵,产生大量的益生菌。这是人体肠道的自然生理功能。

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

●有比较有力的证据表明益生菌可以预防甚至治疗儿童感染性腹泻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DD)。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IBS)、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益生菌可能有改善病情的作用。

●至于宣传的可以缓解婴儿绞痛、增强免疫力、重新平衡肠道菌群、治疗炎症性肠病(IBD)、湿疹等功效,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

益生菌不是万能药

1。益生菌不是保健品,不是滋补品,也不是灵丹妙药。

腹泻的孩子由于微生态严重失衡,肠道失去对厌氧菌的屏障和保护,才会出现腹泻。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无需补充益生菌。

2.益生菌在改善过敏性疾病治疗方面的疗效尚无定论

有人谈到益生菌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疾病等。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益生菌对改善哮喘临床症状没有作用。

医学界仍然怀疑益生菌对过敏性鼻炎的疗效。益生菌在治疗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在医学领域还没有定论。

8类宝宝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

●腹泻宝宝;

●便秘宝宝;

●乳糖不耐受影响婴儿;

●剖腹产婴儿、早产婴儿、低出生体重婴儿、人工喂养、免疫力低下婴儿;

●肠胃胀气婴儿、肠痉挛婴儿;

●食物堆积、消化不良的宝宝;

●需要抗生素治疗的宝宝;

●爱哭的宝宝。

有以上问题的宝宝,可以尝试补充益生菌,抑制有害菌,帮助平衡肠道,促进体力恢复。不要太担心没有补充的东西。只要正常喂养,宝宝早晚都能健康成长。

此外,建议在以下情况下饮用益生菌:

益生菌在清洗后半小时内服用,否则益生菌会失去活性。

吃完后20分钟后再吃益生菌,因为食物已经消化了大部分胃酸,可以帮助益生菌活着进入小肠。

用35℃~40℃的温水溶解后,在掌心滴一滴水。不热也不冷就对了。

如何正确选择益生菌?

爸爸妈妈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菌株、数量、剂型、原料。

看菌株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婴幼儿食品可用菌株清单》,食用益生菌的主要菌株只有7种和 9 株。因此,购买时一定要分清清楚,辨别是否是婴幼儿可以服用的菌种。

不属于国家允许的类别,或未标记的菌株和菌株是的,不要选择它!

其次看活菌数

市面上能买到的大多是活菌制剂,一定要注意活菌数是否达标。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益生菌保健食品申报与审查规定》委员会明确规定:活菌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贮存期内不得低于106CFU/ml(g)。

三看准备状态

√干粉(推荐)

优点:食用方便,活菌数比较稳定。

缺点:如果服用,需要37℃的液体,否则会导致益生菌失效。

×片状,胶囊(不推荐)

优点:携带方便,外形可爱,儿童容易接受。

缺点:含有添加剂;小婴儿有窒息的危险。不建议 3 岁以下的儿童使用。

×Drops(不推荐)

优点:看起来又高又高。

缺点:益生菌在液态时更容易灭活,活菌数不易控制,不如干粉稳定。

四看成分

给宝宝选择益生菌时,尽量选择不含任何过敏物质(牛奶中的蛋白质和乳糖)和添加剂的婴儿专用益生菌,并避免给宝宝的健康带来一定的风险。

文章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网址: http://www.zhsyeklczz.cn/zonghexinwen/2021/0707/1398.html



上一篇:食物蛋白过敏,营养不良,肠内营养支持,儿科
下一篇:【新区志愿】儿科专家现场义诊!嵩山路街道“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投稿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版面费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论文发表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