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引导探究教学法在儿科实习护生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实习阶段是护生由学校过渡到临床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护生能否顺利过渡到临床岗位由实习效果决定。《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提出,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护

实习阶段是护生由学校过渡到临床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护生能否顺利过渡到临床岗位由实习效果决定。《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提出,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1]。改进临床儿科实习护生带教方法,对提高儿科护生能力十分关键。儿科护理作为一个独特的护理领域,由于其工作性质、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士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其职业倦怠感较其他科室更明显,对护生实习效果要求相对较高[2]。在传统教学中,将新生分配至不同的护理组中,以相对固定的导师制方式,要求带教教师循序渐进、形象并直观地进行带教,虽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效果,但个体学习效果差异较大[3]。引导-探究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提出核心问题、制定工作计划等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近年来,引导-探究教学法在职业教育领域获得一定成果,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2019年1月1日~6月1日,我们对42名儿科实习护生实施引导-探究教学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同期于儿科实习的88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全日制本科、专科护理专业学生;②于儿科实习,且实习时间4周者;③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实习期间因各种原因终止实习者;②未按规定完成实习者。根据入科实习时间分为观察组42名和对照组46名,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19~22(21.)岁;受教育程度:专科32名、本科10名。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19~23(21.)岁;受教育程度:专科34名、本科12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带教老师均为同一批儿科在职护士,包括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15名,两组实习时间均为4周。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在护生入科时指定带教老师,以小组形式跟随带教老师对患儿进行护理,由带教老师整理儿科护理资料,并指导护生学习;实习期间,带教老师与护生共同巡视病房,评估护理措施;每周1次集体授课、集体讨论,为模拟病例制定护理计划。观察组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具体内容为:①教学准备。由带教老师进行引导-探究法目的、程序及内容的培训,使护生明确引导-探究法的优势及注意事项;确定儿科实习护生的主要实习内容。②提出核心问题及收集信息。由护士长组织带教老师进行集体讨论,确定护生实习内容,并根据既往带教经验提出实习内容的核心问题;对即将入科护生进行随机分组,提前向护生发布实习内容及主题,要求护生根据带教老师提出的核心问题收集信息,以小组形式共同准备回答问题;入科实习后,带教老师组织集体讨论,引导护生以板书或PPT的方式展示自己对核心问题的解答,引导护生间展开讨论和交流各自的循证依据。③制定计划及决策。由带教老师根据核心问题拟定模拟患者或者在科室内选择符合条件的病例案例,要求护生制定护理计划,要求计划切实可行;带教老师与护生交换意见,帮助护生完善、改进计划。④实施。由第三方人员扮演模拟患者,有条件时可在科室内选择符合要求的患儿进行实际操作,由护生独立实施护理计划,带教老师在旁观察;每组护生模拟实施结束后,由第三方人员、实习护生及带教老师共同反馈感受及问题,帮助护生调整及改进护理计划。⑤检验。带教老师组织进行集体讨论,展示改进之后的护理计划,要求护生总结改进版护理计划的优缺点,与临床实际要求进行比较,检验改进版护理计划在临床的推广可行性。⑥评价。每个核心问题流程结束后,由护生和带教老师双方对带教过程进行评价,并组织护生间进行匿名互评,以改进后续流程。

1.3 评价指标 ①考试成绩:理论考试内容由带教老师出题,包括儿科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知识;操作考试内容为专科技能,均为百分制。②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5]评价护生的自我效能感,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1~4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生自我效能感越高。③护患沟通能力:采用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评价量表[6]评价护生的沟通能力,共6个维度、42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1~5分,得分越高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越好。④评判性思维能力: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CTDI-CV)[7]评估护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寻找真相、开放思想、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自信心、求知欲、成熟度共7个维度、70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1~6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越强。⑤满意度:护生自觉教学满意度由护生在出科时进行匿名评分,得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生对儿科实习带教越满意。

文章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网址: http://www.zhsyeklczz.cn/qikandaodu/2021/0312/711.html



上一篇:临床诊疗指南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儿科临床实
下一篇:艺术创作与美的关系以竹工艺器物创作为例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投稿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版面费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论文发表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